第267章 院长的看重-《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而这位石院长,身上则混合着曾经的朝廷大员和如今书院掌舵人的双重气质,心思似乎...更为深沉?

    等了几息,石院长放下茶盏,开口了,声音平缓却看不出丝毫情绪:“王明远,秦陕解元,周老大人的弟子,秦陕巡抚崔显正的门生。嗯……年少有为,名不虚传。此次联考,你能在众多中原俊才中脱颖而出,名列第二,着实不易。”

    “院长谬赞,学生愧不敢当。中原之地文风鼎盛,学子才思敏捷,学生此次不过是侥幸,还需向诸位同窗多多学习。”

    王明远连忙谦逊道,心里却更加警惕。

    上来先夸一遍,这通常都不是谈话的重点。

    石院长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,嘴角微不可查地扬了一下,话锋随即一转:“嗯,谦虚是好事。不过,你可知,此次联考,嵩阳书院的学子们,整体发挥……尤为出色?”

    王明远心里“咯噔”一下,隐约猜到了什么,不过面上依旧平静,点头道:“学生看到了榜文,嵩阳书院的李华容兄、赵思远兄、钱敬兄包揽了一、三、四名,确实令人钦佩。”

    他知道院长想问的不是这个。

    “是啊,包揽前四甲中的三席。”石院长的手指在光滑的书案上轻轻敲了敲,目光变得有些意味深长。

    “尤其是策论一科,见解深刻,对策老辣,远超他们平日的水准。便是与你那篇夺得次名的文章相比,在某些思路和框架上,也颇有……异曲同工之妙啊。”

    他顿了顿,目光直视王明远,仿佛要看到他心里去:“老夫听闻,你前些时日,曾在嵩阳书院游学,与胡山长及其座下弟子,切磋交流甚多?”

    话说到这个份上,王明远哪里还不明白?

    那道关于豫西灾患治理的核心策论题,还有其它一些策论题的破题思路和解决方法,确实可以套用他之前在嵩阳书院交流时,被胡山长考校乃至私下与李华容等几位举子讨论时,所提出的一些源于前世的策论理念和框架!

    当时他为了应对考校和交流,结合所见所闻,确实阐述过“预警机制”、“以工代赈的细化管理”、“吏治监督的民间参与”等较为新颖的想法。

    没想到,嵩阳书院的同窗们竟然如此厉害,不仅完全理解吸收,还能在此次联考中举一反三,发挥得如此出色!

    王明远心中感到一阵尴尬,连忙起身,再次躬身:“院长明鉴,学生之前在嵩阳书院游学时,确曾与胡山长及李师兄、赵师兄等就经世致用之学有过一些粗浅交流,所言不过是一时心得,班门弄斧。

    若嵩阳诸位师兄因此次策论得益,学生实不敢居功,或许是诸位师兄本就才学渊博,恰与学生浅见有所共鸣,加以深化所致。若因此引起书院间……学生惶恐。”

    他这话说得诚恳,既点明了可能的原因,又将功劳归于嵩阳学子自身,态度放得极低。
    第(2/3)页